43年前的今天,運十飛機在上海一飛沖天,滑行、爬升、翱翔、著陸,28分鐘的飛行向世人展現了一個中國航空工業史上的奇跡。從立項到首飛的十年艱辛探索,是一代民機人“為國爭光,造出爭氣機”的熱血見證,上飛公司充分挖掘和利用蘊含其中的永不放棄精神,弘揚科學力量、傳遞奮斗薪火,積極打造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。
運十飛機精神教育基地:
今年4月,中國科協、教育部、科技部、國務院國資委 、中國科學院 、中國工程院 、國防科工局等7部委啟動了2023年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設與服務工作,經過2個月的組織申報、遴選評審,命名全國147個單位為2023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,運十飛機精神教育基地成功入選。近日,上海市科協組織召開上海地區“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”建設交流會暨授牌儀式,上飛公司運十飛機精神教育基地獲得授牌。
十年艱辛探索,以馬鳳山、程不時、王金大、張耀德等為代表的全國上萬名大型客機研制人員,把愛國情、報國志融入祖國民機事業中始終澎湃著“只要祖國需要,我必全力以赴” 的愛國之情,踐行著 “振興民機,乃吾輩之榮” 的報國之志,樹立起了一座座巍然屹立的精神豐碑。
堅守的故事:
你一定知道,王金大,運十飛機首席試飛員。
你可能不知道,王金大在民航訓練大隊學習飛行,在民航上海華東管理處飛行班任副駕駛、正駕駛直至機長,飛過伊爾-18、安-12、運-8等飛機。
1971年1月15日調到708工程,按照“設計、生產、使用”三結合的模式,他把自己的飛行經驗融入設計與制造的全過程,十年跟產在現場。
1980年9月26日,這是王金大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一天,更是他永生難忘的一天。就在這一天,他和他的戰友張耀德、馮承直和機組其他成員,將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制造的大型噴氣客機——運十飛機,首次送上祖國的藍天。
雖然已是40多年前的事,但運十飛機首飛的場景仍然歷歷在目——
9點剛過,王金大和機組全員信心十足地登上飛機,按常規朗讀“檢查單”,進入各崗位;
9點33分,飛機從停機坪滑出;
9點37分,王金大接到命令、松開剎車,開始了運十飛機第一次沖向藍天的飛行;
20秒后,飛機加速到每小時220公里,隨著輕柔拉桿,飛機抬起了前輪,轉眼間,熟悉的機場已在眼下,運十飛機真的飛起來了!
10點05分,飛機以每小時235公里的速度接地,打開減速板,使用反推力和剎車,飛機穩穩地停在跑道上,歷時28分鐘,運十飛機勝利完成了首航!
首飛成功后,曾有人問王金大,你為什么能如此從容地去試飛這樣一架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設計、自己制造的第一架大型噴氣客機?
王金大說:“一是憑著我對全體參研人員十年奮戰成果的信任;二是對我自己和機組成員飛行技能和飛行前充分準備的自信;三是我作為一名中國飛行員的責任感?!?/font>
憶昔撫今,感慨萬千。在運十飛機研制過程中所形成的永不放棄精神必將激勵著我們向前、向前、向前。
紅色精神,薪火相傳,運十精神凝結成干部職工的精神圖騰,“永不放棄”廣場成為展現企業精神品格,延續航空文化、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基地,激勵新一代大飛機人牢記囑托,接過老一輩航空人的薪火,奮力走好新時代大飛機事業長征路。
新一代的大飛機人堅信堅持就是勝利,行動就是力量,面對發展中的困難和挑戰要永不放棄,忠誠大飛機事業、執著于大飛機事業,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書寫大飛機的時代榮光。